RSS

影响力 – 多元无知效应

23 Nov

“不确定”

社会认同原理告诉我们:在判断何为正确时,如果自己不确定,人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。

人在遇到某种情况时,如果自己不确定,会本能地观察周围人的反应,从他们身上搜集社会证据来修正自己的判断。

多元无知效应

类似于下面的情形,相信你一定遇见过。一件事在众人身边发生,大家都发现了,我只是不清楚到底怎么了,于是瞄一瞄其他人,发现其他人没什么反应,就不当回事儿了;其实情况很紧急,但看到身边的人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,自己也就觉得没那么紧急,如果喊出来反而会被人觉得是大惊小怪了。

比如见到一个人坐倒在街边,前面来来往往的人都看一看走过了,你有多大的几率会停下来问他的情况呢?几乎没有吧?有人说,这是我们社会在变无情,人们在变冷漠。诚然,城市居民疏远的事实让我们承认:城市里,人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,尤其对陌生人,会以沉着的方式隐藏自己,忽略别人身上所发生的事。但我要为这些扣上“冷漠”的帽子的人们开脱开脱,也包括为我自己。

这种集体冷漠真的是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动念头、都各扫门前雪吗?不是,起码不全是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,每个人都被社会认同原理影响着,也就是说,当我发觉事情不正常时,其他人也发现了,所有人都不能确定情况;我在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时,其他人也在观察;我在搞清楚之前会毫无举动,其他人也在保持冷静;我们所有人都看到其他人没什么反应,所以告诉自己,不需要担心不需要管,只要和别人保持一致就可以了;结果就出现了集体的冷漠。

这就是多元无知效应!每个人都得出判断:“既然没人在乎,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。”于是紧急的事在人眼中变得不紧急。

除非,事情紧急得达到了某一程度,人的判断才不再会参考其他人的反应,也就通常所说的“看不下去了,必须出手了”。这个紧急程度因人而异,与社会责任感有很大关系,比如新闻报道的“女老外跳入西湖救人,众中国爷们集体围观”的事。不作评论了,只是想说,多元无知效应发生在任何国度,但不同背景的人的素质有差别。

责任分散原理

与多元无知效应结合紧密的是责任分散原理:当分担所有责任的人越少时,每个个体身上的责任越明确,他的责任感越强,立即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;反之,当越多人分担全部责任时,每个个体身上的责任越模糊,他的责任感就不那么强,也未必会有行动。

面对发生在众人面前的事件,大家都会先观察周围人的反应,同时评估自己身上应承担的责任,以此来判断是否该做出某种行为。比如大家都有做出响应的责任,但我清楚大家都有这样的责任,而我不是直接责任人,何况“也许有人已经做了”,“只是我没看到、不了解”,“我不是非这么做不可”,“有这么多人,为什么非要我做”。众多心思,成就了一致的“冷漠”。即使最终悲剧了,我也会说“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”而不那么自责。相信每个人都体会过中国式课堂上,“一人提问众人无声”的尴尬吧?

如何避免?

清楚了多元无知效应与责任分散原理,你已经对那种情形下众人的心思有所了解了,接下来就是应对。我分为两方面来说,一是作为“旁观者”,另一是作为“求助者”。

作为旁观者,

  • 我们不要随便忽略自己对事件的第一感觉,不要随大流就算了,因为你已经明白社会认同原理是怎样操纵你的判断了,事实就是事实,别人不在乎不代表着你也应该不在乎。
  • 不要让多元无知效应轻易发生,我们应该敏感地意识到且勇敢地打破它。不要怕被认为是大惊小怪,告诉别人你注意到了什么,站出来引导众人面对现实,而不是躲在假装冷漠的面具之下。
  • 我们应当主动发挥责任感,即便是唐突地多此一举,也应核实下确实有人在承担这份责任了。

作为求助者,

  • 要让周围人明确地知道我需要立即帮助,让周围人从不确定中走出来,意识到事态紧急。
  • 要让责任集中于某人或某几个人身上,避免责任分散,让帮你的人意识到“应该帮他的确实是我”。
  • 告诉帮你的人如何做,消除他不清楚如何做的不安。

为求助者加上一个例子,比如你在街上意外倒下了,周围人看着你,也许他们眼神很关切,但在弄清楚“怎么了”之前他们不会帮你去医院;你痛苦地呻吟着,并且把手伸向四面,围观的人可能会像看要饭的一样看你了;如果你拉住一个人,不停地说“帮帮我,帮帮我”,他只会惊慌地想“该怎么办”,如果没有得到答案,他宁可推开你走掉。所以,从开始求助那一刻,你不要死等什么耐心的志愿者了,明确地说出自己突然病了,请“穿XX颜色衣服的先生”帮忙打个电话叫救护车。

如果你不懂这些,悲剧可能隔天见报;如果你明白了,那你肯定也懂了如何写高效的求助邮件。

 

 

About Wu Shaobo

@ThoughtWorks
Comments Off on 影响力 – 多元无知效应

Posted by in Uncategorized

 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