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影响力 – 从众心理

28 Nov

社会认同原理的根本,是人的社会存在感。周围人的目光就是人的一面镜子,人都希望镜子中的自己完美一点,不希望照出一副丑恶的相貌,所以人都会在意,即追求社会认同。人们或许会刻意表现,或许会遮遮掩掩;追求个性或抢占高枝儿的其实就想听一句称赞,埋在人群中随大流的其实只是不想被看做另类。

环境与从众心理

环境影响人。也许有少数能有所超脱,能与众不同,但大多数终归都融在了方方面面的圈子当中,与圈中的人群达成了统一。每个人在行为上都被圈中其他人的目光影响着,如果选择呆在圈中,就不得不跟其他人统一,否则他就不再属于这个圈子。从环境得到的社会证据,对人的顺从压力是十分巨大的,而且直接作用于你的潜意识,当你发现时你确实有权不顺从它,但常常你不会,更想不了那么多。

为了避免麻烦,照着别人做就变成了简便方法,久而久之,从众就成了人类的一种习惯。

来看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从众心理的实验的视频。实验安排在电梯里,利用狭小的空间创造出一个与外隔绝的环境。几个辅助实验人员跟随一个受试者走进电梯里,之后做出统一的动作,观察受试者的反应。辅助实验人员全部背对镜头,而可怜的小白鼠对一切都毫不知情。

只用“避免面对面的尴尬”的理由,怕是解释不了受试者的反应了吧!

相似性与维特效应

我们会观察周围所有的人,但当我们观察与自己情况相似的人的行为时,社会认同原理在我们身上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。我们的潜意识这样认为:于己相似性越高的人的选择越值得参考,源于他的社会证据越有说服力。

虽是做判断时的一念之差,但一切改变由此而生,因为人类有一项从做猿猴时就养成的本能——模仿。有时是有意识地学,有时却是无意识地盲从,总之都是从众心理地表现。

有一个句型像这样:“那谁谁的情况和你一样,后来人家如此如此做,结果就好/糟了。”广告上一个小伙子咳着嗓子,旁边大妈说:“你有这些症状吧,那是咽炎的表现,快吃X咽X宁吧,我儿子就和你一样,一吃就见效!”果然小伙儿一吃就表现出好了的样子……任谁在难受时看见了,都忍不住会拿自己类比一下吧?甚至模仿一下。这时是有意识去模仿。

另一种思路像这样:“那么多人都那样做,他们肯定比我多知道些什么,跟着他们做吧,应该没错。”下班时间拥挤的城市道路上,车辆排队挪动着,突然前面两辆车都打起转向灯,向相邻道上去;后车司机虽未见到前方有事发生,但也满腹狐疑地跟着这两辆车变了道;后面的车看到前面越来越多的车都在变道,于是对变道的疑虑更少了。结果大家都一窝蜂地想往隔壁道上去,造成交通事故和堵塞。仿照别人开车就像条件反射,自己常常意识不到。

维特效应是社会认同原理因相似性而发挥惊人影响力的著名例子,取名出自歌德的小说《少年维特之烦恼》。这本著名的小说曾经轰动一时,让歌德一夜成名;书中主人公维特自杀而告终,由此竟带动了欧洲的一阵自杀浪潮。当代的研究从数据中发现,对自杀的新闻报道常会带来当地自杀发生率的大幅提升,而对自杀事件的低调报道也成了媒体工作者必须知道地行规之一。不可否认的是,富士康系列事件里,第一个跳楼的人确实给追随他的人带了个坏头儿。

危害与避免

社会认同原理带来的危害有两方面,概括地讲就是蓄意谋利和无心之失。

蓄意地伪造社会证据,让别人因从众心理走入圈套之中,这是当“托儿”的人的基本目标。当别人用嘴说,或通过行动传达“其他人都那样做,你也应该跟着做”的信息给你时,你要闻一闻有没有人造因素在里面,敏感地察觉情况,不要轻易就相信了。还要明辨是非,尽量以事实证据做依据,不要完全依赖于观察别人身上的反馈。三人成虎的典故说的可不止是轻信人言的故事。

无心的失误常因情况不清而难以避免。也许和你处在类似情况的人们都在那么做,但家家有本经,考虑的理由未必相同;也许和你站在一起围观的人都没动静,也可能是别人看见其他人都没动静。这时最重要的是理解别人和你都可能有不确定的心理状态,都有盲从的冲动。不要总以为别人都比你掌握了更多的信息,因此才做出某种反应,那可能是从众心理,可能是多元无知效应。

 

About Wu Shaobo

@ThoughtWorks
Comments Off on 影响力 – 从众心理

Posted by in Uncategorized

 

Comments are closed.